您现在的位置是:即时头条网 > 文化

为什么芥子气是毒剂之王

即时头条网2025-04-05 07:55:01【文化】47人已围观

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志之一就是将现代技术引入到战争中,例如无线电通信,飞机,坦克,机动车辆和烈性炸药等等,很多武器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战场上看见,但其中一种武器现在却很少使用,那就是毒剂之王,芥子气。一战爆发不久,现代的技术的快速进步,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志之一就是将现代技术引入到战争中,例如无线电通信,飞机,坦克,机动车辆和烈性炸药等等,很多武器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战场上看见,但其中一种武器现在却很少使用,那就是毒剂之王,芥子气。一战爆发不久,现代的技术的快速进步,让每一次交战都变成了可怕的屠杀和巨大消耗战,战争由此陷入了长期的堑壕战僵局,这迫使双方都在寻求破局的策略,例如利用飞机轰炸敌方战壕,挖掘隧道至敌方阵地下方引爆炸药,但这些策略都存在缺陷,战壕被快速整改为锯齿形,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持续的空中轰炸,挖掘隧道埋雷很容易导致塌方,而开展化学战就充满了性价比,向敌方阵地放射充满有毒化学物质的炮弹会导致军队分散,防御削弱,坚守者会因暴露而死亡,此时为了打破僵局的德军聘请了著名化学家弗里茨哈伯。1915年4月22日,德军在比利时伊普尔首次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德军沿着战壕放置了6000个氯气钢罐,气象专家则实时观测地区风向并确定作战时间,10分钟内,160吨氯气被风带入了英法联军的战壕,杀死了数千名士兵,氯气密度约为空气的两倍,呈淡绿色,吸入后会与肺部的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这会对肺部造成可怕的化学伤害,最终导致中毒者窒息死亡,虽然氯气杀伤性很大,但其绿色的特征很容易被看到,氯气还溶于水,士兵们可以及时用浸水的湿布或者防毒面具保护呼吸道,此外,风还会导致其消散过快或被带回己方阵地,于是弗里茨哈伯又选择了光气,光气是一种无色气体,有腐草味,吸入后会破坏肺泡气囊中的蛋白质,让呼吸道内壁破裂,导致肺水肿或肺液积聚,中毒者最后相当于被淹死在了水中,光气中毒症状包括呼吸短促,呕吐和剧烈咳嗽,还会咳出混合破碎肺部组织的红色痰液,但由于延迟的蛋白质反应,大约需要48小时才能显现出伤害,显然这不符合预期效果。于是弗里茨哈伯在多次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芥子气,芥子气的学名为硫化二氯二乙烷,是一种透明的油状液体,但通常在武器配制中呈现黄色的外观,气味类似芥末,优点就是它以液体形式存在,挥发性低,不受风的影响且不易被识别,有别于氯气和光气的吸入伤害机制,芥子气具有高度亲脂性,只需与皮肤接触就能中毒,一旦进入皮肤,大约90%的芥子气就会被血液带走,10%会残存在局部沉积物中,最阴险的是,人们错误的认为芥子气类似于强酸,伤害很容易被忽视,实际损害是由其致癌特性造成,芥子气进入体内后可以与体内DNA、RNA和某些蛋白质起烃化反应,使得细胞的代谢和功能发生障碍,产生变性、炎症和坏死。这种DNA的损害通常还会导致中毒者晚年癌症。芥子气皮肤中毒有数小时的潜伏期,具有充满脓液的水泡和坏死组织的典型外观,此外,芥子气还会随着炮弹引爆溅到眼中,常常导致短暂失明或永久失明,对付芥子气的普通策略几乎无效,就连防毒面具也不起作用,芥子气作为液体还会积聚在战壕内部和地下水中,他的密度比水重,经常沉积在水体底部,在雨水浸湿的战场,他会渗透到不知情的士兵的衣物里面,这造成士兵对积水的恐慌,喝水也变得犹豫不决,虽然一战中芥子气的致死率仅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但其目的不是杀死对方,而是带给士兵无尽的精神和身体折磨,毒剂之王当之无愧。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用于战争,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华日军曾在中国东北地区秘密驻有负责毒气研究和试验的五幺六部队,并在抗战初期的淞沪战场、徐州战场等大规模使用过芥子气,造成中国军民死亡近万人。虽然二战后各国都反对使用极不人道的化学战,但在后来的两伊战争和叙利亚内战期间,都使用了芥子气,果然,当人类打开了化学战的潘多拉魔盒,就很难将其彻底关上。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很赞哦!(15)

相关文章

站长推荐